蕉廊脞錄 (清)吳慶坻 撰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3616.html
●目錄
點校說明
序
卷一
1 乾嘉優禮詞臣
2 祭堂子典禮
3 雍和宮
4 九九消寒圖
5 咸同日講故事
一
二
6 治平寶鑑
7 徐桐異數
8 彗星占驗
9 咸豐宮園怪異
10六曜並會
11日暈
12同治武英殿火災
13光緒天壇祈年殿災
14康乾普免錢糧
15海望老成謀國
16光緒十九年歲入
17光緒十五年浙省編查戶口
18旌表貞節
19光緒十六年京津久雨成災
一
二
三
20祿米倉虧短案
21張之萬被參劾案
22神機營
23何璟辭讓兼管閩海榷稅
24端肅遺事密札
25不准垂簾聽政諭
26勝保奏請太后親理大政摺
27銷除載垣等所擬諭旨
28罷奕訢議政王
29奕訢待文祥
30奕訢奕譞意見之深
31勝保縱恣
32光緒初奕譞之自處
一
二
33慈禧諭皇帝親政
一
二
34親奠奕
35屠仁守開缺
36林紹年諫報效遭申飭
37吴大澂請崇奕譞典禮遭斥
38奕譞飾終之典
一
二
卷二
39同治三年變通軍需報銷
40林則徐明察
41胡林翼臨終異聞
42胡林翼論戰守兩信
43榮祿傾陷沈桂芬
44崇綺等謀廢立
45載灃
46召見樞臣賜坐
47隆裕與宣統
48光緒臨終奇兆
49扃鐍留中密摺
50李文田疏請起用奕訢
51張之洞電駁更張官制
52張之洞因遺摺而改謚
53貢院石刻
54狀元大學士
55不開東閣四十年
56長沙搶米風潮
57謝維藩
58屠仁守與吴兆泰
59黃國瑾詩讖
60接塲軼事
61梁鼎芬詼諧
62庚子鄉試
63陸襄鉞持正
64北京于謙祠
65京師全浙會館
66京師武林會館
67藤花
68京師陶然亭
卷三
69丁澎謫居軼事
70周■〈雨上澍下〉逸事
71石交
72田居
73大俠裘信甫
74郁氏東嘯軒藏書
75梁履繩玉繩兄弟
76顧光有惠政
77于謙不諫易儲疑案
78東城雜記
79千字大人頌
80皋皋鵬鵬
81張應昌
一
二
82龔麗正鞫囚
83讀書人家
84曹籀
85富陽董氏絕而復續
86鐵華吟社
87王文韶
88徐業鈞夫婦
89葉貞甫不就勝保之召
90陳善
91查奕照
92黔語與黔陽雜詠
93楊文瑩
一
二
三
94沈偉田
95水月老人
96厲鶚墓
97桑孝子祠
98桑調元
99西谿花隖
100報恩寺
101黃庭堅祠
102永賴祠
103竹素園
104履泰將軍
105岳飛宅
106杭州府署土地神
107安定學堂
108金衙莊
109忠清里
110揚清祠
111岳官巷
112目耕園
113西湖諸別業
114杭州諸詩社
115浙江重宴鹿鳴十五人
116西湖多遺老
卷四
117方孝孺後人
118姚湘
119毛大瀛
120張中寅
121朱光縉
122倪霖
123曹燮坤
124沈耀章
125華學本
126王臺異聞
127壽富殉節前之書詩
128辛亥三秀才行
129劉毓崑父子
130夏同善
131孫步蟾
132謝維藩
133翁運標兄弟
134許承基
135桑東愚
136治麟
137齊占魁
138王貞女墓
139張悟音
140趙馮氏
141陸氏婦
142應撝謙
143凌文衡 沈志可
144錢朝彥
145陸圻
146汪汝謙
147張遂辰
148張右民
149丁文策
150虞鈖
151柴紹炳
152沈昀
153顧圤 施萬
154陳廷會
155孫治
156張丹
157沈謙
158施相
159徐介
160姚文虞
161徐宏道
162陳麗
163胡介
164張兢光
165傅齡文
166吴本泰
167徐之瑞
168汪渢
169關鍵
170李南
171馮軾
172沈齊賢
173周介隱
卷五
174永樂大典
175笠澤叢書
176司馬溫公年譜
177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178王荊公詩注
179黃道周夫婦所書孝經卷冊
180黃道周疏
181倪元璐手稿
182甲申傳信錄
183魯春秋
184罪惟錄
185爝火錄
186流寇長編
一
二
187敦煌石室影照本
188宋槧劉夢得集
189西湖老人繁勝錄
190永憲錄
191杭州古志
192松月堂目下舊見
一
二
193繡谷亭熏習錄
194訂譌類編
195句餘土音
196郝蓮所選清人詩
一
二
197明詩紀事
198南宋寶祐四年登科錄
199武林覽勝記
200寒夜叢談
201吴農祥遺稿
202杜集袖珍版
203張問陶日記
204雲南備徵志與滇繫
205煙海紀聞
206朝鮮詩錄
207石經儀禮考文不許兌入浙江
208再記西湖老人繁勝錄
209陳僅著述
210胡珽
211丁景鴻詩
212柳枝詞
213式敬編
214章學誠事略及遺書本末
215道聽錄手稿
216中書典故
217西域考古錄
218小墨林詩鈔雜著
219儒門法語
220酒志
221宗山著述
222柳營詩傳
223灌記
224鐵華山館詩稿
卷六
225遼刻石經柱拓本
226涿州雙塔諸碑記
227雅州高君碑
228涪州雙石魚
229德陽上庸長碑
230梓潼逍遙樓三字碑
231梁天監十三年題名石刻
232杭州顧豹文塚
233杭州鎮東樓碑
234道統十三贊
235淳化閣帖宋刻原石
236谿州銅柱
237湖南學政衙門漢韓玄故物
238于謙填河鐵犀銘
239郎兆玉墓磚刻地券文
240衛毅夫壙記
241吴越金塗塔拓本
242雲泉山風水洞唐人題名
243吴越國投太湖水府銀簡玉簡
244曇山朱文公題名
245唐代朱氏墓誌銘
246曲阜元代殘石
247九鐘
248宋湘弔李長庚詩
249么妹
250黃體芳詩
251李慈銘四君詠
252鄧承修奏議刻本
253王先謙贈詩
254趙啟霖贈詩
255華陽宋濂祠墓
卷七
256范仲淹書伯夷頌長卷
257賜錦堂記
258沈度麒麟圖
259王守仁燕居授書小像
260四忠遺墨
261杭世駿山水冊
262周子佩血疏貼黃
263明遺老尺牘
264上薛國觀書牘卷子
265太倉王西廬家書卷子
266黃宗羲小像
267王夫之及夫人遺像
268倪元璐小像
269陳洪綬詩詞手稿
270禮烈親王戰馬圖
271李南磵書札卷子
272秋江別思圖
273辯利院觀音畫相
274東軒吟社圖
275戴熙晚年最經意之作
276文徵明拙政園圖
277雙橋精舍圖
278憶松圖
279小栖雲亭圖
280戴熙山水畫
281嵩洛訪碑圖
282榷場本大觀帖
283符魯自寫詩冊
284岳鍾琪手書詩草
285二喬觀書圖
286退庵手臨趙孟頫千字文
287陸■〈日爲〉棧道圖
288牛山種樹圖
289貝葉經歌
290楊漣手札
291左光斗手札
292張遂辰像
293吴石倉小像
294劉宗周海天旭日硯
295南屏七代詩僧
卷八
296困勉齋私記
297李文耕論世局世態世味世情
298楊名時教子孫語
299蔡世遠論治術
300錢泰吉開示後學垂訓子孫語
301家訓語錄三則
302王雲廷家戒
303汪由敦謂為大家子弟倍難
304趙大鯨論巧宦
305梁履祥云不學不悅
306曾國藩家訓
307曾國藩不忮不求兩詩
308左宗棠家書
309王先謙之立身為學
310袁昶記張之洞與左宗棠
311弛張貴因時
312袁昶貽書
313袁昶論學
314袁昶書牘二則
315陳豪訓子語
316王燧巧黠
317扶乩
318徐大綸異事
319施成章
320蕭山民忤母者
321孝謹之報
322謹慤之士
323不可輕於非笑
324姚益齋
325柴紹炳歿後為神
326朱雨田
327餘杭屠者
328救縊死丸
329芭蕉根實
330義馬
331義犬
332耒陽杜墓
333酉陽孫士毅祠碑
334李節士祠闕
335成都亦園
336青羊宮
337蜀多奇姓
338永州新童皆盤姓
339遂昌學署後樓之怪異
340貶俗詩六章
341楊昌濬異聞
342一蟹貧家三月粥
343蜀中綠菜
344嘉州荔支
345蒙頂茶
346成都年景花
347蜀中子規到處有
348敍州多蛇
349峨嵋萬年松
350黃河九曲燈
351青面孟子金裝孔聖
352程晴峯
353李桓自挽聯句
354日本有唐代歌舞
355日本藏中國古籍
356陳遹聲異夢
357記夢二則
附錄
清故湖南提學使吴府君墓志銘
●點校說明
《蕉廊脞錄》八卷,是清末筆記中頗有史料價值的一種。撰者吴慶坻,字子修,一字敬疆。吴氏是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世家,從乾隆至清末,七代仕宦,三世史官。祖振域,翰林院編修,咸豐間官至總督,所著《養吉齋叢錄》,記載清代典章制度及其沿革演變,以態度審慎,事皆有本,條理明晰,為後世學者所推崇。慶坻幼隨祖父在任,自蜀而歷陝、鄂、晉各省,耳濡目染,所得已多。他同光間在鄉,參預修纂《杭州府志》。光緒十二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舘後授編修,愈致力於網羅舊聞。其後歷官四川學政、湖南提學使、政務處總辦、資政院碩學通儒議員。辛亥革命爆發,移家上海,作「喬木世臣」(章鈺《吴子修提學哀詞》),與遺老馮煦、樊增祥、陳夔龍、梁鼎芬等,結超社、逸社,為「文字之聚」。(姚詒慶《清故湖南提學使吴府君墓志銘》)他還訪尋抗拒革命、「殉節」清朝之人的事跡,輯成《辛亥殉難記》八卷。後歸里,主持續修《浙江通志》。慶坻善詩文,著有《補松廬文錄》八卷、《補松廬詩錄》六卷。辛亥後所作之詩,另編成集,名為《悔餘生詩》,以未能「殉節」清廷而悔其餘生。一九二四年去世,時距清朝的覆亡已十三年。
《蕉廊脞錄》在吴慶坻身前尚未定稿,死後由其長子士鑑整理分類,劉承幹校閱、作序,並為之刻印問世。士鑑,光緒十八年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讀,頭品頂戴,入民國後也以遺老自居。劉序說,此書「蓋與制府《叢錄》之作大體相同,而寄托微異也」。所謂同,當指所記事皆有本,條理明晰而言。所謂異,振域著《叢錄》,對清廷寓「懲前毖後,保泰持盈」之意(譚獻《養吉齋叢錄》序),而慶坻的《脞錄》,則在於寄托他「故君亡國,漂搖風雨之悲」(本書「九鐘」條)。對此有一正確的理解,讀者必不致因本書有史料價值而忽略撰者的政治態度,亦不會因撰者的政治態度而輕視其所記述的史實。
劉序說,全書分八類,「曰國聞、曰里乘、曰忠義、曰經籍、曰金石、曰書畫、曰嘉言,而以雜記附焉」。
「國聞」是本書重點所在,占兩卷。所記以同治至清末政事為主,而尤注意於統治集團最高階層間的矛盾與鬦爭。如祺祥政變,勝保與政變的關係及後來被戮,慈禧竭力罷斥奕訢的經過,奕訢對待文祥的態度,奕訢與奕譞雙方意見之深,光緒初年奕譞的自處,太后的訓政,關於奕譞議禮之爭,戊戌期間廢光緒的陰謀,宣統年間改革官制的爭論,都有所記述。撰者所採用的資料,或直接抄自上諭、奏摺,或轉錄當時人的日記、結集,或得諸參與其事者的口碑,於正史多可覆按。為什麼較多記述統治集團間的矛盾?撰者未作正面說明,但我們從他記述清末「善政」的條目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在這些條目中,撰者往往加有按語。如記《治平寶鑑》一條,按語是「此垂簾以後勵精圖治、以古為鑑之盛軌,所以成中興之業者,非偶然也。」「中興之業」得來既非偶然,何於如曇花一現,不數十年連整個清王朝亦烟飛灰滅?這不正是所以要多記內部矛盾,隱寓撰者對統治集團不遵「以古為鑑之盛軌」之痛嗎?撰者站在遺老立場上是不可能真正認識清室覆亡原因的,但他所記述的這些矛盾却是尖銳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在統治集團內的反映的一些側面,不失為研究清末政治史的有價值的史料。
「里乘」,專記浙江一省的人物逸事與名勝故蹟。撰者先後參加纂修《杭州府志》及《浙江通志》,於鄉里掌故當然十分熟悉,所記必有所本。「龔麗正鞫囚」,記龔氏任徽州知府時,奉命審理白蓮教起義「餘黨」,經審問,都是寃案,於是上書刑部尚書為之申述,刑部尚書以為這些人是「上書名指拿之人,未可輕縱」龔氏也祇能不管是真是假,一概處斬。且不說清廷鎮壓白蓮教出於階級本性使然,即以因皇帝指名捕拿,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判處死刑,亦反映了封建統治者的草菅人命。清初南潯莊氏史獄一案,陸麗京、范文白、查伊璜皆被牽連,《養吉齋餘錄》記:「適周櫟園見之,以告文白,文白亟伊璜、麗京合詞檢舉,故雖牽連被繫,而後得不坐。」(卷之四)而本書「大俠裘信甫」一條則存異說,記為「麗京弟梯霞,脫身北走,投其舅氏裘信甫謀申救。信甫,長安大俠也」。信甫「陰以實情別白黑輸要路,內外無一人知者。比錄囚,……陸、范、查三家竟獲免。」舉此二例,可見他即使記述人物逸事,亦不可僅作談助看待。
「忠義」,所記均所謂忠、孝、節、義的人物,其中以記明末「殉節」及遺民不仕清朝的最多,也有一些是記抗拒辛亥革命而死的。慶坻撰述本書,以「抽潛掇幽,風世厲俗」為宗旨,在這一部分表現得特別明顯。如「汪兆鏞《辛亥三秀才行》」,借當時國民黨要人汪精衛的哥哥之口,大駡辛亥革命為「妖氛」,為「大盜移國罪當誅」,以發洩他對革命的仇視。韓愈說:「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兼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進學解》)善於利用史料者,當然也能化腐朽為神奇。撰者把很多明末遺民的史料搜集在一起,對於治晚明歷史也是會有所助益的。
「經籍」、「金石」、「書畫」所記,絕大多數是撰者收藏的,或經眼的,其論述的可靠性當然與得自傳聞耳食的不同。故對於古籍的版本,金石的考證,書畫的鑑別,皆可資參證。如「章學誠事略及其遺書本末」一條,抄錄桐城蕭穆所紀,於章氏遺書「一逃於水阨」、「一逃於火阨」的經過有詳細敍述。九鐘為其子士鑑所得,其敍述當更切實。
「嘉言」,以撮錄清人家戒家訓語為主,想係撰者用以告誡其子弟的,其中固有道學家之迂論,也有前人從經驗中得來、今人尚可借鑒的,如汪由敦謂「為大家子弟倍難,面諛多則無從聞過,屬耳目則不能藏拙,故須謹之又謹」,確有一定道理。至如「趙大鯨論巧宦」,講的是他們人永貴初放浙江巡撫,向他表示此去當以劾貪為先,趙以為不必,並說了如下一番議論:「贜入己而不分潤上官,上官早劾之矣,不待君也。今之巧宦,全取諸民,而半致之上,或且全致之,以貢媚而營私,上下固結,牢不可破。譬如獲盜,胠篋百萬,有所恃焉,則無敢蹤跡之;其所禽者,皆竊鐵攘鷄輩耳。」封建社會行賄貪污是官場通病,無法根治,此論可謂一語中的。
「雜記」所采,亦頗有與社會風氣有關的,如「一蟹貧家三月粥」,記「蜀中無蟹,有南貨客者,多越人,販南中食品至,以一陶器盎貯一蟹,直白金二流。至成都者,官吏爭買以讌客,一肴即費數金」,「價抵貧家三月粥」。反映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景。
總之,此書雖遺老所撰,其所記對研究清末政治、文化、風俗、民情,頗有價值,所以我們把它標點出來,以供讀者參考。
本書所采用底本為「南林劉氏求恕齋刊」本。除標點外,我們也改正了一些訛奪字,訛在原文後用[ ],脫字以〈 〉補之,衍字則用[ ]以表示擬刪者,個別的另加頁末注;原書各條無標題,標題為我們所擬加。書末附錄姚詒慶的《清故湖南提學使吴府君墓志銘》,抄自《碑傳補》,目的是便於讀者對撰者吴慶坻生卒履歷有一個大概的瞭解。錯誤與不妥,限於水平,在所難免,尚祈讀者指正。
友人石守常兄,對此稿仔細校閱一過,改正了不少校點錯誤,借此謹表感謝之忱。
張文其 劉德麟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五日
●序
昭代學術遠軼前禩,說者謂經、小學之盛步武漢、唐,而史學則遜於宋、明,故志有清藝文者,於乙部之雜史、丙部之雜家,可著錄者其難其慎。如阮氏《石渠隨筆》、法氏《槐廳載筆》、胡氏《西清劄記》、阮氏《茶餘客話》、姚氏《竹葉亭雜記》、戴氏《藤陰雜記》、梁氏《樞垣紀略》、王氏《石渠餘記》、唐氏《天咫偶聞》,先後作者,此為鉅子。
錢唐吴仲雲制府,所著有《養吉齋叢錄》,凡朝章國故、民生利病,罔不考鏡得失,鈎索源流。文孫子脩丈,蚤歲入洛,研究掌故;中年足跡半天下;居鄉廿載,兩修志乘;洎登清要,益網羅舊聞,與當世賢士大夫相周旋,抽潛掇幽,風世厲俗;晚歲表彰遺逸,慨然有黍離麥■〈艹漸〉之思。承幹追隨日久,心折尤深。甲子之春,丈捐館鄉里,公子絅齋侍讀手編遺稿,分類孴緝,為《蕉廊脞錄》八卷:曰國聞、曰里乘、曰忠義、曰經籍、曰金石、曰書畫、曰嘉言,而以雜記附焉。蓋與制府《叢錄》之作大體略同,而寄託微異也。承幹受而讀之,亟錄副墨,次諸叢刊。
竊以為紀事纂言,乃古者柱下之職,周、秦以還,如王史氏、青史氏具有專書。後世官司失職,私家撰述日益衰歇,欲如宋、明人之飫聞國政,博洽閎通,二百八十年中難可縷4;若上溯六藝九流之源,則古義寖微矣。丈三世史官,絙百餘載,當茲禮崩樂墜之時,求野則獲,古不云乎,歷記前言往行、禍福存亡之道,非於君家得其貫縱,又將誰與歸乎!
戊辰孟冬吴興劉承幹序